研究中国酒的历史,并著有中国白酒历史巨著《中国酒史》,王赛时可称得上中国酒文化研究第一人。而在酒鬼酒全国化的道路上,向广大消费者推介馥郁香,王赛时也可以称得上是扛旗者。
2020年以来,王赛时跟随酒鬼酒馥郁荟,从青岛起步,沈阳、昆明、乌鲁木齐、长沙…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整整走过了中国40座城市,现场听过他演讲的酒商、核心消费者,接近2万人。
在2023年酒鬼酒馥郁大会上,中粮酒业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高峰为王赛时先生颁发了“馥郁文化大使”证书,以表彰他在推介酒鬼酒所做出的贡献。
王赛时很高兴收获这份荣誉,他对酒鬼酒的未来也充满信心。王赛时表示,酒鬼酒的香型丰富而复杂,很有特点,只要好好培育市场,喝多了后,消费者就会爱上馥郁香,口味再也回不去了。
01
从香型演变看馥郁香价值
王赛时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,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,他就开始研究中国酒的历史。“这是一门私学。”王赛时说,他的研究纯粹出于个人的兴趣。多年的研究成果,成就了《中国酒史》专著。
在馥郁荟的演讲中,王赛时激情满怀,以史料的严谨,破除了行业人士长久以来认识的误区——中国白酒的历史没有那么长,不超过800年,这让现场的嘉宾们产生“原来如此”的会心一笑。
王赛时对中国酒千年来的风味和技艺的演变,如数家珍。王赛时会从中国白酒香型的历史演变,娓娓道来。
从古代诗歌和出土文物分析,王赛时认为中国酒最初是绿色的。唐人咏酒,以“绿”为其最佳赞美,李白诗云:“千杯绿酒何辞醉。”白居易诗云:“请君尝绿醅。”
王赛时说,成语“灯红酒绿”,就是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。而“绿酒”是古代酒曲技术不成熟,混入了大量其他微生物,导致酒色变绿。
唐朝发现小曲酿造技术后,中国酒变成黄酒,绿酒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而中国白酒的出现,是在700多年前,引进蒸馏技术后,通过谷物蒸馏产生。
在中国白酒出现后,中国白酒香型也在从单一向更为复杂的趋势演变。糟香、米香、清香、浓香和酱香等香型,不同香型的酿造工艺也是在历史中逐步产生,依次出现。
王赛时认为,中国白酒香型朝着丰富、复杂的方向演变,而每一种香型的酿造技艺,又是在吸纳、丰富前人的经验上改进而来。
主流香型中,最早出现的是清香型白酒。通过以地缸为发酵容器,用高粱为酿酒原料,发明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后,出现了清香型的白酒。
王赛时认为,清香型固然好,甘、甜、劲、雅,但是香气还不够馥郁。在明代,四川可能是因为地震导致发酵的地缸被毁,最终发现了泥窖增香,浓香型白酒诞生。
到了清朝,吸纳了中国过去的糟香、清香、米香、浓香白酒等蒸馏酒的优长,采用泥底石窖,通过高温大曲的方法,诞生出酱香型白酒。
而在历史上最晚出现的酒鬼酒馥郁香,综合了中国白酒所有的工艺特点,集采众长于一身,复杂的工艺造就了酒鬼酒的独特风味,攀登中国白酒最高峰。
02
从历史解读酒鬼酒文化
在跟随馥郁荟奔走全国各地的过程中,王赛时也会细心留意,不同地域的消费习惯。他发现,小口抿酒的地方,更容易接受更复杂和丰富的馥郁香,喝多了口味就很难回去。而大口喝酒的地方,因为数量弥补了香气的不足,反而更容易接受清淡一点的香型。
王赛时从历史的角度解释馥郁香,也从历史的角度解读酒鬼酒文化。在他看来,神秘的鬼文化,很多人都有误解,这种误解的源头是蒲松龄,写鬼成妖。
在王赛时的研究中,在中国历史上,鬼是一种文化,也是一种思想。在古代的画作里,湘西的山鬼和中国的鬼都是美女,含情脉脉。鬼是一种美的化生,是一种心灵思想,给人带来好运和福祉。
王赛时表示,中国自古有鬼文化,海边人叫“仙”,进到庙里叫“神”,放到湘西,屈原说是鬼。
王赛时认为,在中国文化里,其实鬼往往站在仙之上,站在神之旁。中国的鬼文化高深莫测,中国成语对“鬼”充满敬仰:杰出的创造叫“鬼斧神工”,做出伟大的贡献,那就是“惊天地泣鬼神”。
作为一名研究中国酒文化历史30多年的专家,王赛时认为,酒鬼酒做文化,把文化塑造到了极致,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酒。
每一场馥郁荟演讲中,王赛时以他独特的历史视角,用心推介酒鬼酒。王赛时对酒鬼酒的前景充满信心。他表示,酒鬼酒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品牌魅力,将继续在中国白酒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。